在《雪橇訓練:「用力推」與「運用體重」的二種方式》有談到推雪橇的訓練,常見推雪橇訓練的觀點有二種:
#1下肢的功能性訓練(膝主導動作)
若把推雪橇視為下肢的功能性訓練(歸納為膝主導動作),在操作動作時就會有明顯用力地推的動作,因此有人在操作過後,除了股四頭會痠之外,隔天也會出現小腿很痠的現象。
#2 以推蹬的思維看待水平移動(如:跑步、衝刺)
雖然曾分享過「伸肌悖論 (EXTENSOR’S PARADOX):跑者的肌力訓練要進行舉踵動作?」,不過仍然有人以「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角度來看待水平移動的動作,認為在進行跑步或衝刺時,下肢需要用力往後推蹬,身體才會往前前進。
從《姿勢法(Pose Method)》的觀點,人的移動是來自於地心引力,不是推蹬,不管是慢跑或衝刺都是一樣,因此若要很有效率(很省力)的移動,關鍵點在於姿勢而不是下肢多有力,以下圖來做解說:
利用姿勢來讓雪橇往前移動,亦即為,如何讓更多【體重轉移到前面(手)=如何產生更多的水平力】。
圖左)臀部留在身體後方,使得大部份的體重都在後面的支撐腳上,手只能感覺到一點重量。
圖中)常見的教學動作(肩臀踝三點共線),臀部往前了,體重在支撐腳的比例減少,體重轉移到前面的比例增加,但姿勢還有改善的空間。
圖右)姿勢法所建議的姿勢,臀部往前(三點不共線),體重轉移到前面的比例會大幅增加。
#臀部愈後面,體重留在後面就愈多;臀部愈往前,體重轉移到前面的就愈多。
山姆在練習這個動作時,過往的學習方式都是圖"中"的動作(三點共線),身體認為已經把臀部往前推了,但以姿勢法的理論來說,其實還不夠,要再跟往前推;當臀部更往前推時,確實發現有更多體重明顯地轉移到手上(手可以感覺出來差別),但十分挑戰核心骨盆的穩定能力。
腳愈留在後面,體重轉移到前面就愈少。
臀部愈留在後面,體重轉移到前面就愈少。
因此,若能善用姿勢(腳及臀部的位置),可以更有效的利用體重。
若我們能善加利用體重(地心引力),在進行移動(如:跑步)或推動物體上就可以更省力更輕鬆,
許多的科學研究都在談,如何改善水平分力,普遍來看都是從肌力訓練觀點、推蹬觀點、肌肉觀點,比方說,「XXX動作能否改善衝刺」、「XXX動作能否提升水平分力」等。然而,姿勢法提供了另外一種觀點,十分有說服力,期待的大家來體驗及了解,或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雖然是用推雪橇來介紹,但同樣理論也適用於跑步上。有雪橇車的人可以這樣練習:
一:以姿勢法練習:一趟10公尺的推雪橇。
二:然後,推完雪橇後,立即進行10~20公尺的衝刺。
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來進行練習,慢慢實現姿勢法的理論。最後,感謝好友徐國峰的教學及分享。
▼失重影片,可以至以下購買:
https://store.unclesam.cc/products/rocky549-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