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為什麼在"髖關節鉸鏈動作學習“的講座中,幾乎所有動作都是以"勾腳掌"的方式進行,但姿勢跑法(Pose Method)中,並不講"勾腳掌",認為這是多餘的動作?」
就以跑步這項動作來說明好了。徐國峰教練把跑步分成『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四個部份,姿勢跑法是屬於技術,它在這一個技術的理論中認為「勾腳掌」是多餘的,而且談到肌肉的功能在於技撐體重與轉換支撐,這一點山姆完全認同。
肌力訓練的目的是是:希望在訓練動作時能有更多的肌肉同時參與。因此在進行橋式時,除了臀部學會如何完成動作外,藉由勾腳掌來主動讓腳掌及腳踝的肌肉參與進行,此外,腳掌及腳踝上充滿許多小的穩定肌群,這亦有助於整體動作的穩定,或者說讓整個身體後側動力鍊都更穩定。另外一種說法是,主動『勾腳掌』會讓阿基里斯腱及小腿肌肉產生預伸展,腿後動力鍊先出現張力,有助於動作的穩定性及控制。再從另一個所謂「同時激活增強」現象來說,意指『在進行動作時,當其它肌肉也同時激活時(主動肌及拮抗肌除外),這會引出更強壯的肌肉收縮)』,所以雖然講座中的動作看似都跟腳踝無關,但更多肌群的參與有助動作的穩定,也促使更強壯的肌肉收縮,訓練出更強壯的動作模式。
但技術訓練的目的是:提高運動的經濟性,也就是做動作時愈省力愈好。
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麼跑步、衝刺要勾腳掌?或是美式訓練有量的動作都在提示要勾腳掌?』其實這也是山姆過去的疑問,若我們直接將上述的解說應用在跑步、衝刺或其它運動上時,似乎滿直覺的,肌肉參與更多、姿勢控制更好及穩定、肌肉收縮更大,這不是更好嗎?但從徐國峰在『失重』的講座內容及私下的討論後,我覺得觀察不同,自然就會延伸出不同的訓練系統,在姿勢跑法認為勾腳掌是多餘的動作,浪費力氣,這是壞處。而目前我是認同這個說法。
在進行肌力訓練時是希望更多的肌肉群一起完成動作,讓您更穩定或是舉的更重,引導出更大的刺激效果;然而,在運動技術上是希望能『省力』或者把力量用在『對的地方』。
更多的問答集,可以點選『失重講座問答集』或者『髖關節鉸鏈動作學習問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