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影片後有個疑問, 不過不是關於長跑的。相反的我想問關於短跑,如果在短跑中我們還是根據相同的機制移動(利用失重向前滾動), 哪為什麼短跑訓練都會不斷提升最大肌力再轉換成爆發力,只訓練利用體重跟抵抗體重和抵抗旋轉不就好嗎?
還有,如果我們起跑都沒有推蹬,是不是代表同一體重、反應,所做出的起跑速度都一樣?
最後,最近短跑(在香港)都在流利學這一種起跑方式,如果說我們是利用體重作起跑就能達到最有效率跟表現,哪這種起跑不就是剛剛相反,沒有拉起,明顯推地呀? https://youtu.be/9fJoeb9VT2g(網址已遭停權,所以無法觀看)。(影片中一分十秒開始)
【國峰】針對這個疑惑:「如果在短跑中我們還是根據相同的機制移動(利用失重向前滾動)」→我們必須這麼想:我們生存在同一個重力場下,移動的機制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管是長跑還短跑,連側向移動都是「利用失重(失衡)來轉動」(不是滾動)。
→靜止,就是「平衡」不動;而移動就是「失衡」轉動。所有的移動都是重力所造成的失衡,使身體繞著支撐腳向前/後/左/右轉動。
【問】「哪為什麼短跑訓練都會不斷提升最大肌力再轉換成爆發力,只訓練利用體重跟抵抗體重和抵抗旋轉不就好嗎?」
【國峰】我們必須回到講課中一個最重要的力學邏輯:重力→質量→支撐→體重→肌肉作功→轉換支撐→移動。上述只要有缺少任何一個元素,移動就不會發生;另一個重點是:肌肉的功能。在運動的過程中,肌肉的功能可被歸納為三類,其中一類是:支撐體重。最大肌力的訓練就在提升跑者支撐「體重」的能力。體重是個變化值,就像我們在體重計上面跳動,體重會在瞬間變大,慢跑時最大值約一點五倍體重;短跑衝刺時會增加到三倍體重。這就是短跑選手要練最大肌力的原因。
→關於爆發力,目前主流的定義是三關節伸展的速度。但回到「爆發力(POWER)」的本質性定義是: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問】「如果我們起跑都沒有推蹬,是不是代表同一體重、反應,所做出的起跑速度都一樣?」
【國峰】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是:「反應」一樣。但起跑速度的關鍵就是支撐手放開與後腳向前拉起的反應會不一樣,放手與拉起得愈快,起跑加速就愈快;而且拉起愈快的同時,還在起跑器上的支撐腳就得支撐愈重的體重,因為原本由四個支點支撐的體重全都在瞬間轉移到它上面去了,如果支撐腳沒力支撐,下一步的「反應」也會跟著變慢。
【問】最後,最近短跑(在香港)都在流行學這一種起跑方式,如果說我們是利用體重作起跑就能達到最有效率跟表現,哪這種起跑不就是剛剛相反,沒有拉起,明顯推地呀? https://youtu.be/9fJoeb9VT2g。(影片中一分十秒開始)
【國峰】「明顯推地」這件事跟講課中提到的現象和本質有關。有些事情用肉眼是看不出來的。以移動的本質來說就是這一類的事情。我瞭解你的困惑,之前我也有過,這個困惑要先從「推蹬」(或推地)的定義來說。
—
【國峰】「推蹬」的定義是:下肢的三關節伸展且同時用力。
—
【國峰】只用力沒伸展,或伸展沒用力都不能算是推蹬。前者就是指半蹲這個姿勢;後者是指從半蹲姿勢向前跌倒時腳伸直了但沒有用力。
【國峰】上圖是你信中影片中的截圖,此時體重已經不在了,並無法「用力」,換句話說:跑者的體重已經在支撐腳的前方很多了(也就是落下角度很大),所以雖然看起來他的腳伸直了,但是其實她的腳只是被動伸直而已並沒有辦法向後用力,因為體重已經不在了。如果她此時刻意伸直後腳,只會使下一步變慢,因為「腳被留在身體後方的時間會變長」,但她是個優秀的短跑選手,所以她沒這麼做。
→「如果說我們是利用『體重』作起跑就能達到最有效率跟表現」→這邊修正一下,應該是利用「失重」才對。「失重」這個概念並非新發明,它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為失重就是失衡,而失衡就是移動。所以它不是某個人去創造出來的新學說或理論,它是存在的事實,而跑步與側移要用力對地推蹬這件事卻是人去創造出來的。動物不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