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運動員的毛很多」,這意思並不是指體毛,而是訓練前的準備『儀式』及訓練後的收操『儀式』。在臉書上分享過「冰敷對於受傷恢復並無助益,試試主動恢復(加壓、動作)」,有人提到:「常常看到NBA球員在打完球後在肩膀或膝蓋作冰敷。」這裡不談冰敷有沒有效,這裡要談的是『儀式』。
運動員可能長年已經習慣賽前要做什麼『儀式』,賽後要進行什麼『儀式』。以賽前『儀式』來說,這就像《練心》的講坐中談到的"『啟動專注的模式』:
找出一項最能讓你放鬆又專注的「活動」,放到最後,接著在之前設定四、五個步驟組成的一套固定儀式,這套儀式便能和「專注」的心理狀態相連結,成為觸發「專注」的機制。只要在重要活動前進入這套儀式,便能讓自己在正式上場時達到最佳狀態。該儀式中的每一個流程都必須是:本來就很喜歡的事,或是會讓自己感到放鬆的事。
這個現象應該不難見到,私底下曾經有人分享台灣短跑名將在訓練及比賽前一定要請指定的運動按摩師按摩肌肉,讓肌肉處於一個運動員喜歡的張力。再分享一個中華職棒的例子,之前味全龍隊還在的時候,有位洋將在比賽當天一定要吃牛肉,可以大家覺得沒什麼,但某種程度這已經成為一種儀式了。國外的職業選手更不用說,他們總有自己習慣的賽前儀式,例如:吃什麼食物、聽什麼音樂、做什麼熱身等。
而關於運動/訓練/比賽後的「冰敷」,也可以視為儀式,運動員長年已經習慣「賽後」要進行冷敷,他認為冰敷完才代表收工完畢,這時不冰敷,反而心理覺得不對勁。若想要改變這種儀式,其實並不建議在季中時改變,建議的做法是在時間較為充裕的休賽季,可以試著逐步減少冰敷時間,讓運動員慢慢適應及調整。(延伸閱讀:心理運動控制:代償及處理時機)
就我所知,有的不少運動後的恢復器材都會有「心理」層面的好處,而心理會影響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