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套系統的概念可能會遭到「誤解」或「亂用」,比方說,您會很容易腳踝「翻船」或扭傷嗎?因為腳踝翻船時,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肌肉、韌帶)的耐受性差,所以受偒了,因此我們需要去鍛練腳踝在翻船下的動作控制嗎?比方說在腳踝翻船的位置上進行深蹲、跳躍、落地等動作嗎?
這樣的「邏輯」似乎合理,但我們應該先瞭解導致翻船的「原因」,而不是從導致翻船的「結果」來進行下手,有點類似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
因為某個動作發生在下肢時,例如:起跳後的單腳落地、意外踩到石頭或坑洞、踩到別人的腳等,身體的功能沒有辦法應付這樣的狀況,您有可能腳踝「翻船」,也有可能扭傷膝蓋、整個人跌倒等。翻船是個「結果」,真得的原因可能是你單腳能力或說身體的側線能力不佳,所以穩不住,最後翻船了。而身體功能比較好的人,身體可以做出即時的反應,不會腳踝翻船,甚至腳踝翻船後不會有事。
要改善腳踝翻船可以從單腳的穩定性開始,逐漸增加負重及速度來給予更多挑戰與刺激,比方說:
有人曾說:「我腳踝柔軟度很好,為什麼還是會翻船?」有二個基本概念:
1. 要的活動度,不是停留在好的柔軟度
柔軟度好,沒有肌力(控制能力、動作能力),其實在從事運動或者單純的生活動作並沒有益處,這已經寫過幾篇文章進行分享,可以參考《柔軟度愈多愈好?柔軟度=活動度?》、《活動度的重要於大於柔軟度(WHY MOBILITY > FLEXIBILITY)》。
2. 先活動度,後穩定度,最後才是運動表現
這個概念的解釋因人而異,我會說,有關節活動度之後,還要考慮到「動作穩定度」,有好的穩定度,身體才有辦法安心地釋放身體能力。以後實際接觸的例子,腳踝活動度很好,但身體單腳穩定性或側線能力不佳,腳踝扭傷的經歷很頻繁。有的人會變成膝蓋受傷,因為腳踝容易扭傷的人會習慣用輔助或繃帶將腳踝固定住,所以腳踝不會扭傷了,但受害者就變成鄰近關節的膝蓋。
訓練的概念很簡單,您需要在訓練時去刺激單腳能力,它才會建立起抵抗受傷的能力,但一定不會受傷嗎?不能保證,但至少情況會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