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山姆伯伯工作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99

登山/跑步/自行車:為什麼要練下肢大腿後側主導?

$
0
0

從實務經驗來看,在肌力訓練上,普遍十分重視下肢膝主導的肌力(蹲的動作模式),但忽略了下肢大腿後側主導的訓練,導致膝關節結構張力失衡,最終引起不適或疼痛。

就我觀察到的狀況,絕大多數的學員,不管是因為訓練方式或者日常生活身體的運用方式,膝蓋前側的肌肉(如股四頭肌)都比較活躍及發達,但後側的肌肉(如大腿後側)較不活躍也比較無力,而在運動(如登山)過程中,身體更傾向去使用活躍的肌肉,在長時間運動下來,活躍的愈主動,張力較高,不活躍就愈被動,張力較低,使得膝蓋結構的前後張力更加失衡,當超過「臨界點」時,不適就開始出現。而學員往往傾向去按摩及伸展張力較高的部位,雖然能減緩不適的症狀,但效果十分有限,而且不適很快又會再現,真正有效的解決方式是去訓練膝蓋後側的肌力,效果十分立即而且持續的更久。

有學員曾提出一個問題:「大腿後側不是非常會代償臀部嗎?你怎麼說他不活躍而且無力呢?」

在髖關節鉸鏈的動作中(如橋式、直膝硬舉等),大腿後側會去代償臀大肌的「髖關節伸展」功能,所以這方面它很內行,但大腿後側的主要功能是「彎曲膝蓋」,我們很少針對這個功能做訓練,所以當我們長時間甚至是連續幾日進行登山活動時,膝關節結構張力失衡,就容易出現膝蓋疼痛的問題,有的人會出現在膝蓋正後方(膝窩)、有的人會出現在膝蓋內側,或者有的人在走路時會出現「甩膝蓋」的問題,也就是往前走的時候,膝蓋拉不回來的狀況。

改善以上的狀況,除了可以在肌力訓練前或登山運動前透過「升張法」來活化大腿後側肌群,同時也建議在課表中安排大腿後側的訓練動作,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及資源來選擇以下的動作進行。

▼肌力訓練或運動前進行等長收縮

3~5次,每次進行6~10秒,次間休息6~10秒,目的不在於疲勞,而在於活化,使用工具「防爆腸道碾壓球」。

趴姿大腿後側等長收縮

▼ 作為肌力訓練動作,或者課表最後的輔助訓練(使用的工具美國 StrechCordz®綁腿式彈力帶):

以我們的訓練模組,我會希望這個動作的組數及次數匹配下肢膝主導的次數。比方說,如果我分腿蹲是進行3組10次,這樣趴姿的大腿後側彎舉動作,至少也要3組10次。而我認為次數或組數可以多,但不要低於下肢膝主導的組數及次數;在操作時,臀部要持續收縮,而藍色墊子的目的在於維持脊椎中立,若沒有墊子的話,可以使用枕頭。

常見的設定:2~3組,每邊進行10~15下。

而動作順序安排的部份,如果你對下肢膝主導的肌耐力有信心,或者你經常從事登山的運動,我會建議在動作的安排順序上,趴姿大腿後側彎舉先做,把身體的能量放在比較需要「加強」的動作上。

大腿後側的訓練動作還有很多,像是北歐腿後彎舉(使用北歐腿後彎舉束帶)、槓鈴仰臥腿後彎舉等,但我覺得這些動作對於一般人都有難度,所以我會偏向從最入門最容易做對的趴姿來開始。

 

我的經驗,這不只適用於登山運動,對於長時間單方向運動的族群也都有幫助,像是跑步、自行車等,可以自行實驗看看,看安排這樣的訓練會不會讓你的膝關節更為舒服(減少結構張力失衡),運動過程更流暢。

如果你在操作以上的動作時,覺得大腿後側無感,建議可以先依照《強膝訓練》書上的肌肉喚醒操,將身體重要的肌肉喚醒,同時嘗試使用滾筒去按摩緊繃的股四頭肌,看是否能改善這個狀況。

延伸閱讀:活化大腿後側:改善姿勢跑法上拉;跪姿及分腿下蹲時,膝蓋後側會不適

「預防勝於治療,無痛才能持續運動,而規律的訓練,運動表現才會長期進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9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