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該覺得慚愧。
年輕人如果過早專精於某樣運動,可能會因此葬送了自己的運動員前途。
而我們正是兇手。
「我們」指的是那些強迫孩子只能從單項運動,其他全都得放棄的大人;甚至強迫其他大人、讓他們感到壓力或內疚,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一季接著一季參與活動;投入大量金錢在孩子的運動上、並期望這投資,日後可以回收。
過去四年裡,我每年旅行超過十萬英哩,只有一個目的:教導人們,如何使用更多不同的方法來訓練運動員。我主導兩個計畫,專門訓練年輕運動選手;另外,我也身兼增進年輕田徑選手能力的委員會顧問。
上面這些聽起來有點像是自誇,但我只是想說明自己的背景、以及什麼事讓我熱血沸騰。我總是選擇站在孩子這邊,即使他們的父母、教練,甚至孩子本身,都不這麼做時,我依然站在孩子這邊。
最讓人感冒的是,關於過早投入單項運動的危險,大家對這些資訊及研究視而不見。我們總認為,自己懂得比孩子及運動發展專家更多。
Loyola大學針對1200位年輕運動選手做的研究裡,較早投入單項運動的選手,比起從事多樣運動的選手,受傷比例高出70%-93%。很多人選擇忽視上述資訊,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會是那沒有受傷的7%-30%。
另一項研究,對像是735位6至12歲的男孩。結果發現,在12歲以前從事多樣運動的人,和較早從事單一運動的人相比,身體較強健,粗動作協調能力也更好。但很多人還是忽視這發現,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例外,他們的大男孩就算一整天都揮杆或丟球,身體的骨骼肌肉發展依然勻稱。
美國骨科運動科學學會的報告指出,從2000年起,年輕棒壘球選手的肘部與肩膀嚴重受傷的情況,增加了5倍。嗯哼~我們可以繼續忽視這件事,沒關係,反正為了岌岌可危的U8冠軍賽,這周末我們又讓Erica投了20局!
我不是三歲小孩,完全明白帶領運動夏令營或校隊的壓力。
(我們把話題岔開一下:另一個扼殺年輕選手運動生涯的劊子手,就是教練或運動組織。他們要求父母或孩子簽下「禁止參加校隊」的合約,真是可悲,這完全是為了自己或計畫著想,不是為了培育一位傑出的運動員。)
沒錯,壓力確實存在。
想入選團隊、上場比賽,或是贏得運動員獎學金,都非常不容易!何況,反正在某個時間點,這些選手都得選擇一樣運動發展啊。
沒錯!但是,除了女子體操與花式溜冰之外,運動員不需要在青春期之前「定下來」。
教練與父母常有個疑問,什麼時候才是「定下來」的正確時間?
Anders Ericsson曾提出「一萬小時定律」,簡單來說,就是「想成為某領域的專家,你必須花一萬小時來練習。有些要更久,有些可以短一點。」
有些教練用這定律來迷惑父母,他們催促自己的孩子盡快投入某一項運動,甚至因此危害了孩子的健康。
足球爸媽們:「衝刺」對足球來講重要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為何不讓孩子參加田徑呢?「空間感」呢?籃球和壁球都能讓運動員對空間更有感覺。
田徑、籃球和壁球這些運動,都能算進足球的「一萬小時」裡頭,因為它們都有助於足球技巧的提升。
高爾夫父母:你覺得「力量」重要嗎?想想南韓的K.J. Choi,他在16歲以前,完全不知道高爾夫球在幹嘛。也就是說,K.J. Choi在16歲前,沒有接觸過高爾夫球俱樂部,如今他是世上傑出的高爾夫球員之一。在這之前,他是個舉重選手,如果你要說,這段經歷對他在高爾夫球場上的表現沒有任何意義,那未免也太愚蠢了。
我們應該停止扼殺運動員。
運動員應該有充足空間嘗試其他運動、自我發展。但如果我們仍然支持儘早投入單項運動,這理想就無法實現。
---
許多國外體能教練在分享這篇,所以有請山姆嬸嬸翻譯給大家了解,有一句話可以思考「不想輸在起跑點,但是否真得贏在終點?」。
全文來源:Ruining the athlete: Parents, coaches err by forcing children into just one sport
譯者: 山姆嬸嬸
加入臉書:山姆伯伯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