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徐國峰討論《該怎麼幫耐力型跑者安排力量訓練計畫?》課程時,討論到非肌肉系統的訓練(彈力系統),而概念跟 Pogo 動作十分相似,若您有在追綜國外訓練機構時,您可能也會看到類似的動作,如 P3。
若您查詢相關資料的話,主要是訓練下肢的非肌肉系統,尤其是阿基里斯健,而國峰對於 Pogo 動作的看法如下:
以我現在的觀點,這裡面的訓練動作的確就是在訓練「非肌肉組織」。因為肌肉的主要運作模式是「收縮與伸展」,但我們可以注意到影片裡面所有的動作的關節都盡量不彎屈(肌肉收縮與伸展的幅度很小),而且他們有很明顯的擺臂和聳肩動作,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失重離地,把下肢當作彈簧來運用。
把下肢當作彈簧來運用 vs 把下肢當作具有強力收縮功能的肌肉棒子。如你所說,美國的運動訓練常常只從後者觀點來訓練,很少從前者的觀點來訓練。 這兩種能力當然都很重要,但對於不同專項來說,側重點不同。以跑步和自行車這兩項耐力運動而言:跑步側重前者,自行車選手側重的是後者。 那你傳給我看的這支影片很有趣,看來是以類似前者的觀點來訓練。
而山姆也請教現在人在美國知名訓練機構EXOS實習的Eddie,他的想法是:
我們有訓練pogo,但其目的主要是在
1、neural activation.
2、finding the sweet spot of the feet when youre running or jumping, 找到腳的flattening out/dorseflexing位置你可以看到他們腳跟基本上沒有碰觸到地面,而是足底的肉球部位,讓腳習慣此姿勢下與地面接觸,接下來就會銜接高速跑或者是continuous bounds/hops,足底應有的落地接觸面,與最佳flattening out/dorseflexing的角度。
Eddie 也聊到,在MBSC訓練機構並沒有Pogo動作,但神經活化的目的可以用其它方式代替的,例如繩梯。可能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 但是詮釋動作的角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