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是失去平衡所造成的。
換句話說,當某物體的重量平均分布且處於平衡時,它是不會自行移動的,失衡才會移動。-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chapter 2
而破壞平衡,我們可以透過《推地》或《拉起》的方式來進行。普遍來看,主流美式訓練觀點,以《推地》作為動作的外在提示用語;而以尼可拉斯.羅曼諾夫所提倡的姿勢法 PoseMethod 則是以《拉起》。
這篇文章我們就主題放在【改變方向(Change Of Direction)】的能力,就山姆手邊所能取得及了解的美國訓練機構 EXOS 資料如下,在訓練主要是以推為提示語。
以姿勢理論來說,在姿勢跑法網站上,有一篇【Pose Method in Sports】提到方向變換,描述如下:
When you change direction you must change support. Obviously it is much easier to do by simply pulling your foot from the ground instead of pushing. It is not only simpler and easier to do, it also eliminates the potential of injuries. And you can also do that quicker thus becoming faster on your feet. So first you shift your bodyweight in the desired direction, then you change support by pulling your feet up as you move (don’t waste your effort by exaggerating, pull your feet up only as high as necessary). Legs play a very simple role of transporters of your body’s weight from one direction to another.
為什麼用『拉起』的比較快呢?山姆請教了好友徐國峰:
相對於靜止的定義是平衡;移動,在力學上的定義是「失衡」,而失衡是指重量離開支撐點的正上方,離開的角度愈大,移動的速度愈快。當體重還在支撐腳上時,推的動作當然也可以移動,因為推的動作可把身體推離支撐腳。那為什麼PoseMethod認為「推」不好呢?
解釋第一個理由之前要次說明一下「推蹬」的定義是「伸展關節,同時用力」,而「用力」是指「體重還在支撐點上」。當體重還在支撐「腳」上,向後用力推時,支點會跑到腳踝、膝蓋上。如果是像舉踵一樣蹬伸小腿,支點是變到腳踝。見下圖,舉踵的動作,除了在前腳掌之外也會在腳踝上形成一個收縮的支點。所以長期踮腳的人(像芭蕾舞者和長期穿高跟鞋的女生)、用腳掌推地跑步的人、練太多負重舉踵的人都很容易造成腳掌部位附近結締組織的運動傷害(像跟腱炎與足底筋膜炎最為常見)。
如果是蹬伸大腿,支點會變到膝蓋。當支點到關節上,就會造成受傷。而拉的動作,只是轉變非支撐腿以外的姿勢,這樣的話支點一直都在支撐腳的前足上,如此一來踝、膝都會是活的。這是PoseMethod不強調推蹬的其中一項理由。
第二個理由是效率,「推」會比較慢。原因是推的動作是用下肢推動上半身的體重。如果上半身有30公斤,就要帶著推動他們「離開支點」,才能快速移動。但另一種做法是「拉起」。以上面的圖來說,需要側向移動的運動員在準備時雙腳會站得比較開,若他要快速向右邊移動,只要快速把右腳從地面拉起,就會因為失衡而向右移動了。拉會比推還快的原因在於運動員只要拉起其他支撐腳的重量,而不用推動軀幹的重量。關於效率的另一點在於,如果要快速移動一段較長的距離,推的動作會使支撐腳留在軀幹以外的時間較長,會比較慢回來身體重心的位置,以跑步來說是腿尾巴,如此一來身體為了平衡,當另一隻騰空腳落地時就會也會跑到身體前方,這就會造成剎車效應而減慢移動的速度。
國峰在臉書說明到:
運動力學、NSCA與ACSM的體能與肌力教科書一直以來都在講不同的力,這些力之中又以「肌力訓練」為主軸,我以前也直接把書中的內容照單全收進來。但這些書都沒有把力的階層說明清楚,這是我認為羅曼諾夫博士和PoseMethod的理論相偉大地方。用偉大這個詞一點也不誇張,愈深入研究愈覺得了不起。他能從各種現象與科學研究中找到核心的自然原理,就像老子莊子一樣偉大。
我從羅曼諾夫博士那邊獲得最大的啟發是:不能只從肌肉來看運動,要從整體的「力量階層」來看人的運動,即是「重力→質量→支撐→體重→肌肉→轉換支撐→移動」,才能比較清楚了解肌肉被演化出來的角色是什麼。剛開始我的衝突感也很大,很不能接受,也想不通,但現在比較能把這些知識串起來。因為過去從18歲開始練游泳就一直被教導要「推水」,跑步後的所有知識也是「推蹬」,練鐵人後開始騎車學會要盡量用力往下「蹬踏」,所以關於「推」與「拉」的辯證是之前最難想清楚的一點。
跟了博士幾年後,愈來愈能分清楚看得到的「現象」與看不到的「本質」之間的差異了。
更多的問答集,可以點選『失重講座問答集』
關於《失重》的影片,可以至購買:https://store.unclesam.cc/products/rocky549-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