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格鬥教室] 墊步藥球射擊/墊步滑步
關於墊步藥球射擊的動作討論,邀請到綜合格鬥選手也是肌力教練的何浩仰來做分享: 藥球墊步射擊是一個旋轉爆發力為主的訓練,與一般的轉體訓練不同之處在於增加了移動(墊步),使下肢的活動範圍更大、增加的速度以及動能更多,最後透過轉髖以及上肢旋轉將藥球躑出。...
View Article改變方向的方式:推地 VS 拉起(姿勢法 PoseMethod)
移動,是失去平衡所造成的。 換句話說,當某物體的重量平均分布且處於平衡時,它是不會自行移動的,失衡才會移動。 -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chapter 2 而破壞平衡,我們可以透過《推地》或《拉起》的方式來進行。普遍來看,主流美式訓練觀點,以《推地》作為動作的外在提示用語;而以尼可拉斯.羅曼諾夫所提倡的姿勢法 PoseMethod 則是以《拉起》。...
View Article姿勢法適用於非耐力型的運動項目嗎?(籃球、足球、滑冰等)
"移動,是失去平衡所造成的。換句話說,當某物體的重量平均分布且處於平衡時,它是不會自行移動的,失衡才會移動。 -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chapter 2 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破壞平衡呢?就目前我所了解,有兩種: 1. 主流的「推地」 2. 姿勢法(Pose Method)的「拉起」 在【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View Article自製健康步道,改善下背健康及腳踝活動度
“The future depends on what we do in the present.” – Mahatma Gandhi (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的行為-印度國父- 甘地) 感覺您的腳掌:...
View Article[綜合格鬥教室] 1.5次六角槓硬舉 / 背後鎖摔
關於1.5次六角槓硬舉的動作討論,邀請到綜合格鬥選手也是肌力教練的太傅楓來做分享: 1.5下六角摃硬舉,如影片所示,在重量從地面拉起快到剛性最好撐起的角度前又放下,利用瞬間的反作用力,再度拉起,這對離心向心肌肉的收縮,是很大的挑戰。 在格鬥時所遇到纏抱時,會遇抗摔,可做二次爆發,讓抗摔者,還在抗摔平衡時,便再一次抓起破壞平衡,這是很基本的上下力量的時間差摔法。(這動作帶有六角槓硬舉、上膊的動作)。...
View Article雪橇訓練:「用力推」與「運用體重」的二種方式
在「該怎麼幫耐力型跑者安排力量訓練計畫?」的講座中,有提到"推雪橇"的動作,有別於常見的"推地面",徐國峰教練以姿勢法(PoseMethod)的觀點來做介紹: 山姆有將這段影片分享給人在美國 EXOS 訓練總部的 Empact Performance Eddie 教練,他請教國峰:「雪橇這動作國峰比較會拿來放在訓練的哪個部分呢?」徐國峰的回覆如下:...
View Article從肌肉的角度 VS 從失重的角度談跳躍、SSC、專項肌力、起跑
關於《失重講座》,以下是目前人在 EXOS 訓練總部 Empact Performance 的 Eddie 、徐國峰師及山姆伯伯的討論串,談到 SSC、推蹬、起跑(起跑架)。 Eddie : 我看完國峰失重的影片後有個疑問,在後空翻的影片中,因為手臂的上擺帶動身體的失重,接著會因為失重而讓體重<1,所以肌力在這時發揮不出來,因為在失重的瞬間消除了地心引力。...
View Article休息日要完全休息嗎?主動恢復循環訓練。
休息日(恢復日)就是要完全休息嗎?不是,可以進行主動的恢復方式,這有助於讓您更健康、更強壯的面對接下來的訓練日。主動恢復日當天應該做的事情: 一:解決常見的問題,如胸椎活動度不良、腳踝活動度不良、髖屈肌群緊繃、無力的核心及臀部。 二:使用對關節沒有額外壓力的心肺運動,來提高心跳率,有助於排汗。對關節有壓力的運動如跑步。 三:促進血液流向痠痛或僵硬的區域,把養份帶進這些區域,進行修復。...
View Article橋式:利用等長收縮來作為臀部啟動
關於《[講座影片] 深入解剖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系統》課表中的"啟動(Activation)“,其中動作: 庫克橋式3組×3次10秒靜態維持 (Cook Hip Lifts 3×3 10′s Holds) 為什麼要做靜態維持,不做反覆次數,例如 3 組 10 下呢? 不是不行,但 3 組 10 下給予的臀部刺激可能有限。比方說,每一次將臀部往上推之後,臀部真得強烈收縮的持續時間可能不到 1...
View Article德州訓練法簡介(Texas Method)
基於 Doug Hepburn 經典的臥推訓練:5組×1次(重的)+ 5組×5次。Mark Rippetoe 試圖將 Doug Hepburn 的訓練方式應用至原有的臥推及深蹲動作中,然而,發現他們沒辦法在這樣的組合下獲得恢復。「組合:"強度"及"量"的組合」。 經過調整之後: .第一天為「訓練量日」。 .第二天為「恢復日/變化日」, .第三天為「強度日」。...
View Article[課後整理] 基礎槓鈴蹲舉動作學習講座(第一梯)
基礎槓鈴蹲舉動作學習講座(第一梯)圓滿結束,謝謝大家參與,將上課或下課的發問整理一下給各位: 一。怎麼知道腳踝活動度夠不夠?可以參考「腳踝活動度很卡怎麼辦?」。 二。手腕很緊,做前蹲時,手腕會痛。可以參考「巫毒帶加壓技術放鬆手臂」。 三。背蹲舉時,髖關節會旋轉。山姆沒遇到這種問題,而我的做法會是:...
View Article[講座] 髖關節鉸鏈動作學習(第七梯)
髖關節鉸鏈動作非常重要,它是跳躍、衝刺、深蹲、壺鈴擺盪、爆發力動作等的基礎。第七梯課程(平日班): 一. 腹式呼吸 二. 死蟲 三. 仰臥放腿 四. 變形的交替抑制 五. 髖屈肌伸展、橋式、單腳橋式、Cook 橋式 六. 仰臥勾腿(Leg Curl) 七. 髖關節鉸鏈(羅馬尼亞式硬舉) 八. 單腳羅馬尼亞式硬舉(漸進動作) 手交叉、雙手延伸、彈力帶式。 九. 鳥狗 什麼是《鉸鏈關節...
View Article台灣轟菌界的工藝品"用力牌"(勇框、勇椅),不輸美國品牌(Rogue, Hammer…)
台灣轟菌界的工藝品"用力牌"(勇框、勇椅),不輸美國品牌(Rogue, Hammer…)。有一次到朋友家吃飯,順便看他家的蹲舉架及臥推椅,當時很驚訝台灣有人可以做這工這麼好的產品,於是上週日拜訪轟菌界傳說中的勇哥(Logo是用力)。山姆自己看過幾個美國知名品牌的商品,如:Hammer Strength、Matrix、Torque...
View Article[課後整理] 基礎槓鈴蹲舉動作學習講座(第二梯):臀部收緊卻軟軟的?
第二梯基礎槓鈴蹲舉動作學習講座結束囉,山姆一樣來整理課程及課後所問的問題: 一:上課所使用的節拍器,名為《Metronome》,初學者可以練習310或510的節奏來練習強化動作控制及知覺。 二:深蹲時,頸部不往上抬,為什麼?可以參考「硬舉時,收下巴還是頸部往後?」。...
View Article教導單腳RDL的動作知覺,單腳RDL倒階動作
在進行單腳RDL時有困難,讓操作者從結束姿勢回到站立是教導單腳RDL的方式,它也可以作為單腳RDL的倒階動作,讓您的客戶/運動員感受單腳RDL結束位置是什麼感覺(建立動作知覺的方式)。先進行雙腳髖關節鉸鏈動作,然後慢慢的將重量移到一支腳,另外一支腳離地,您可以感受到臀部在進行穩定的工作。 上述來源:https://www.instagram.com/p/BWtF-SpDNAP/ A post...
View Article[講座] 軟組織放鬆(第五梯)
隔了將近四個月,第五梯軟組織放鬆課程開始接受報名囉。大部份的動作都已經有分享在【筋膜放鬆示範】,但還是接到許多朋友的需求,希望聽到完整從下肢到上肢的放鬆觀念及操作方式,所以繼續開了這門課程,而大綱如下: 壹、 軟組織放鬆及喚醒 1. 簡介 2. 器材介紹 3. 軟組織放鬆原則 4. 軟組織放鬆與伸展搭配的方式 貳、 軟組織放鬆 ◆ 足底筋膜 ◆ 臀部(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梨狀肌、闊筋膜張肌)...
View Article單腳硬舉常見問題:膝蓋打直鎖死
在進行單腳RDL時,建議在進行《微屈膝》而不是《膝蓋打直鎖死》,在臉書分享時,有二個很棒的討論,山姆整理在此: 莊哲瑋教練的分享: screw-home mechanism...
View Article改善腳踝緊繃:酒杯蹲到底+巫毒帶
如果缺少足背屈的角度,通常可以透過踝關節往內傾來進行補償,將大量額外的重量放在腳掌上。而走路時,腳掌會往外旋也是另一種代償。足背屈角度受限,不僅影響腳掌及踝關節,往往會帶給膝蓋衝擊(特別是爬樓梯)。腳踝緊繃也是導致腳踝扭傷重大的原因之一。 腳踝緊繃常見的原因是穿高跟鞋、過度久坐及不經常使用腳踝的活動範圍。下肢穩定度的問題也會在小腿及腳踝上出現鎖定現象(lockdown effect)。...
View Article為什麼 MBSC 課表有槓鈴臥推,但沒有槓鈴肩推呢?
為什麼在「深入解剖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系統」的課表中《槓鈴臥推》,但沒有《槓鈴肩推》呢?因為槓鈴不利於肩膀的健康,它把肩膀的移動軌跡給限制住了,不利用肩關節自然動作(屈曲/伸直、旋轉)的發展,因此,器材的選擇上會以啞鈴,或者更偏重以壺鈴為主(參考:啞鈴肩胛骨平面的肩推)。 A post shared by Michael Boyle (@michael_boyle1959) on May 18,...
View Article單腳肌力及最低系統負荷(Lowest System Load)
單腳肌力及最低系統負荷(Lowest System Load,LSL)。最近一直在思考最低系統負荷。在MBSC,對於運動員來說,這始終是我們最前線的想法,但已經進一步擴展到個人訓練的計劃上。隨著年齡增長,我有更多的工作旅行,發現越來越不適合面對沉重的雙邊負荷訓練。痠痛、更長的恢復及受傷風險都是阻礙的因素。 人們對最低系統負荷的想法產生戒心,引用 chweingroff(The Concept of...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