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是失去平衡所造成的。換句話說,當某物體的重量平均分布且處於平衡時,它是不會自行移動的,失衡才會移動。
-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chapter 2
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破壞平衡呢?就目前我所了解,有兩種:
1. 主流的「推地」
2. 姿勢法(Pose Method)的「拉起」
在【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一書中談到的姿勢法,主要強調是「運動體重的技巧」或是「快速轉換支撐的技巧」或是「失重的技巧」,但在非耐力型運動項目中,例如:足球、籃球、美式足球等,主要是強調"運動表現(例如:加速度的能力)",在有限時間或有限的距離內達到更快的進攻或防守,以獲得分數,如此表現才有辦法在職業場上生存,贏得高薪。
因此,相信一定有人會拋出以下的議題:
最有效率的移動方式= 絕最佳的運動表現?
還是
缺乏效率的移動方式= 運動表現更好?
山姆將以上的問題請教了好友徐國峰,他的回覆如下:
這個問題我在前一篇文章就仔細論述過了「有效率的動作不等於最好表現的動作,運動場上談的是表現,不是效率。」
重點是要先思考: 運動表現是怎麼來的? 我們追求的是短期的運動表現,還是最終能100%發揮自己潛能的運動表現呢? 這篇文章中最後引用Deena Kastor的案例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反省這兩個問題。
在上週日講座中,學員是想要針對這個做討論,PoseMethod(姿勢法)的理論主要是在耐力性運動,然而,也適用於非耐力性的球類或團體運動嗎?為什麼?徐國峰的回覆如下:
我們都在同一個重力場下移動,PoseMethod(姿勢法)只是把移動的「本質」給論述出來。「本質」的定義就是不會因為運動模式不同而改變:重力→質量→支撐→體重→肌肉作功→轉換支撐→移動
這就是我們之前討論談到的,訓練法一直在變,一直在更新,好像讓人無所是從,因為「how」是在談方法進路,就像到羅馬的路有很多條,方法有無限個,但羅馬只有一個,不會變。本質,不會因是耐力運動或球類運動而改變,甚至自由式跟跑步的移動方式也可以用同一個邏輯來解釋。
這個本質不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必須去觀察然後歸納出來的自然的道理,有脈絡與符合自然、物理的道理。就像老子說:道,是不變的。
以上整理及分享。
失重的影片,可以至:https://store.unclesam.cc/products/rocky549-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