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問到怎麼學《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這套系統,甚至也有人認為,訓練真得有這麼簡單嗎?六大方向?或者說,作者不作背蹲舉,這還算什麼肌力教練呢?這些疑問或說是質疑山姆都曾經有過,也是不斷的進行訓練及尋找答案或者主動問作者後,才慢慢熟悉並深信這套系統。
這套系統會長成這個樣子,跟他們所經歷的問題有關,這就是《歷史》,背後一定有它的原因。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本書有一個章節提到「為什麼要學歷史?」其中提到:
其實,英文「history」語源「historein」在希臘的本意就是發問。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將作品取名為「發問」,此字才轉借為歷史字義。漢字「史」的象形則是「手」結合「中」,「手」代表筆,「中」是仲裁,意即史官就是拿筆的仲裁者。既然是仲裁,就要看過所有證據,推想各種可能,問過一堆問題。
重視提問與探討的歷史教育,學生是應該問很多問題的,包括老師沒辦法回答的問題。講到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就該問:為什麼選台灣?怎不像二戰一樣遷重慶?老師可以回答:沒錯,國府在四九年,是先遷到重慶,再遷到成者,成都也守不住了,才遷來台北。
不鼓勵問問題,就沒有主題探索式的作業。…年輕人對自己的資料搜集能力很沒信心。
"推想各種可能,問過一堆問題。"這個概念很簡單,以深蹲為例好了,理論上,您應該會想很多問題才對:
一:深蹲要怎麼教?
二:深蹲要蹲多低?
三:深蹲怎麼熱身?
四:腳踝卡住怎麼辦?
五:怎麼負重呢?
六:夾膝怎麼辦呢?
七:下背疼痛是什麼問題?
我是覺得,自己去問問題、自己去找答案,這樣才會有收獲,而且這種「主題式」的學習,才是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我們應該先從「問為什麼(Why?)」開始,比方說,《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作者為什麼不做背蹲舉,其實上網都找得到答案,不難,但我們的教育並沒有教這件事(資料搜尋的能力),所以就會出現一個現象,不了解就草率的評斷與自己思維不同的作法,甚至人生攻擊。類似的情況真得太多了,就像有教練說博爾特的上膊很醜,根本沒有三關節伸展,但事實上,並非要練三關節伸展。(參考:1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博爾特(USAIN BOLT)的瞬發上膊好醜?)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似乎不喜歡「會發問」的學生,山姆的求學階段就是遇到這種經驗,但事實上「發問」是件好事,而且在《教育扭轉未來:當文憑成為騙局,21世紀孩子必備的4大生存力》中有提到,愛發問的小孩,未來可能適合當老師。
對我來說,熟《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這本書不是幾個月就能辦到的,除了長期去練,遇到不懂的就回去翻書(作者前一本書也可以買)或上網找資料,作者其實都有寫「原因」的,了解原因比知道答案來的更為重要,這就是「歷史」的重要性,借鏡別人的經驗,但好像我們都只想知道答案,不想知道原因(浪費時間?),所以每當上課被問到「為什麼」時,總沒有想法!?或者,因為「誰也在練,所以我們也跟著練」。
知道「答案」您只能死記,知道「為什麼」,您可以活用,了解前者是怎麼思考、如何看待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還是一句老話,不只「唸」,也要「練」,「練」完回頭再去「唸」,很多不懂的地方才有機會被解開。
---
補充王清景教練在臉書的分享:
兩點分享:
1.History可以拆開為His Story.這讓我思考了很久。
2.台大有位歷史系教授說過,古代只有帝王才能學歷史,但方法與現代學歷史不一樣,古代學的方法是老師會運用每一件歷史上發生的事來誘導學生思考,當在遇到相同狀況時,『會如何處置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