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陌生的動作時,在過程中肯定會有尷尬的動作模式,這是過程,而不是馬上就歸類為動作代償、功能異常等(接著就開始進行矯正)。若您有長期接觸並且投入於一項運動時,應該能了解到,隨著練習時間的累積,動作會逐漸從粗糙到細膩,從不準確到精準。
以籃球為例,一開始,您可能運球零零落落的,或者在籃下怎麼投就是投不準,但隨著您練習的時間愈來愈多,您就會上手的。但若我們未曾投入並熟悉一項運動,沒有經歷進步過程,您可能會把學習過程的錯誤當作是「問題」來看待。
回到動作學習也是一樣,動作學習的過程本就會遇到尷尬的狀況,但只要動作難度安排適宜,您會發現成功的樣子;反之,若動作難度不適合操作者,反而看不到成功的樣子,但並不表示馬上要進行矯正,可能只要把難度降低,他就好了,代償就不見了,什麼矯正都不需要。這在「臥推凳支撐式單腳硬舉版本」文章中有提到:
若您在某個重要的動作中看不到成功的樣子,改變環境,為了進步您需要退一步。
(If you are not seeing success at a particular movement – change the environment. – regress the movement in order to progress. )
曾經有一段時間,經常聽到矯正鞋墊,徒手深蹲不穩,做矯正鞋墊;大重量的背蹲舉,腳踝不穩,建議做矯正鞋款;如果改成練習單腳蹲、單腳RDL,可以預期,動作不穩也會獲得到做矯正鞋墊的答案。當時跟一些身邊的物理治療師聊這個話題,得到一個結論:「專業人員喜好什麼領域,就會給客人什麼」,他們就以自己喜好的觀點來看待您的問答,並給予他們善長的解決方式。(延伸閱讀:為什麼醫師叫你不要再深蹲、跑步或滑板?)
或者,在講座中也會提到,長期進行機械式訓練的教練,缺乏對自由重量的訓練及研究,在教自由重量器材時,一旦發現客戶動作不穩,就回歸到機械式上進行訓練;因為教練本身不善長自由重量及動作難度設計,缺乏長期練習,所以自然會選擇熟悉的機械式來教民眾。這沒有對錯,只是適不適合您,您自己要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