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山姆伯伯工作坊
Browsing all 189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基礎進階運動表現:落地練習(有60%的運動傷害是因為不當落地)

在《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第十章提到「基礎進階運動表現」有提到關於跳躍與落地: 和倒退跑在跑步訓練中所面臨的問題一樣,跳躍的落地動作也經常被忽視。這又回到加速度與減速度哪個重要的比較。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訓練運動員盡可能跳的又高、又遠、又快,但卻不怎麼花時間幫助他們練習如何減速,好讓他們身體可以吸收起跳時創造的力量。我們必須協助他們建構安全落地的能力。 Cory Toth...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講座] 反射性性能重置RPR背景理論及實作課程(2020年第3梯:假日班)

我們的課程包含二個部份,透過「神經淋巴反射點」來立即喚醒肌肉,以及「肌肉測試」來了解肌肉反應。它不是瑜珈、不是彼拉提斯、不是任何運動,它是一項簡單、安全又易學的肌肉喚醒技術,減少代償發生、改善運動表現,不論一般人或是運動族群,它都非常有幫助。 我不會說RPR可以取代矯正運動。但RPR 除了效果之外,其實更有『效率』,它可以在幾秒鐘內,改善髖關節、胸椎旋轉、肩膀活動度。在國外有人將 RPR 的技術跟...

View Article


柔軟度是肌力的衍生物,而肌肉緊繃則是來自肌肉無力

「滾桶放鬆無用論?」或「伸展無用論?」等論述一直都在,事實上,這些的論述也確實成立。我們必須要這樣問「除了滾桶放鬆或伸展外,接下來你做了什麼?」山姆聽到的答案多半是「沒了!」沒有其它的身體活動或訓練,只是進行伸展或放鬆,這真得很難根除身體的不適或疼痛(如下背疼痛、肩頸痠痛)。 在《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的第5章,有提到「肌肉活化技術」,山姆做個摘要:...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滾桶到底是什麼時候用?訓練前、訓練後或其它時間?

關於《筋膜放鬆器材》,像是滾桶,什麼時候用呢?訓練前、訓練後或其它時間?一般來說,若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山姆會建議「睡前」操作,這原因可以參考「原子習慣:什麼時候使用腳趾分離器?」文章的說明。 若是訓練的話,山姆是安排在「訓練前」,遇到不少學員或教練覺得「疑惑」,訓練前進行滾桶「放鬆」不是很奇怪嗎?這部份在《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書上有一篇談「滾筒動作」: 一分鐘談按摩...

View Article

Roll Recovery 品牌套裝組合優惠

今日 R3、R4 及 R8 有進貨了,現貨供應中… R3 足形放鬆滾桶(足底筋膜放鬆工具) https://store.unclesam.cc/products/r3-orthopedic-foot-roller R4 Body Roller 深層體組織滾輪 https://store.unclesam.cc/products/r4-body-roller R8...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原子習慣之潛伏之力的停滯期:失望之谷/精熟需要耐性

山姆經常鼓勵專業人員寫「部落格」,而且盡可能地規律發文,但有時會聽到的回饋是「沒人看」;或者,教練讓學員進行某些動作模式,沒看到明顯進步,有的學員會「灰心」,但某一次的訓練忽然「突破」了! 在《原子習慣》書上有提到「失望之谷」的概念: 想像你眼前的桌子上擺著一個冰塊。房裡很冷,你呵著白氣。現在是華氏25度,然後房間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開始增溫。 26度 27度 28度 冰塊還在你眼前的桌上。 29度...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跪坐姿勢當成是靜坐練習(Heel Sits)

「跪坐姿勢」在《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橫向日的熱身動作流中,名為「Heel Sits」,而在《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書上有說明: 我經常採取照片 8.17 的跪坐姿勢當成是靜坐練習。 在這個姿勢下,人們會以雙膝支撐、腳掌彎曲,因此呈現第一蹠趾關節最大的背屈角度、最多的踝關節背屈、最大的膝關節屈曲,以及完全的屈髖角度。...

View Article

受傷不是要完全休息嗎?血液是黏著劑!

以前不是會聽說:「受傷後不要亂動,好好休息!」在《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在第三章「組織癒合與疼痛感知的變化」中的「重新思考RICE」有提到一個觀念: 受傷時的出血量會決定初期的治療。在A.T. Still University時,和我一起教授骨科基礎科學課程的 Eric Sauers...

View Article


爆發力訓練,什麼叫做"快"?內隱知識!

「關於爆發力 訓練,什麼叫做"快"?」 「快」這件事可以透過儀器來測試(客觀方式),像是速度依循訓練的器材(如Push Band或Vmaxpro等),也可以透過視覺來判斷(主觀方式)。《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作者說:「用眼睛看,您覺得不夠快就不夠快!」這很抽象,但確很實際,這要談到所謂的「隱性知識(內隱知識)」,以下節取至Wiki:...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書籍] 調控力量:肌力及體能的科學理論與實證(知識恐慌症)

若您已經熟悉一套實務的肌力訓練系統,像是《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或 EXOS,希望閱讀更多運動科學文獻的結果,或許《調控力量:肌力及體能的科學理論與實證》是你下一步的選擇。而這是一本『教科書』或是說『參考書』,若只是抱持著要把書K完,山姆覺得不可避免會出現所謂的『低水平勤勞』,無法真得內化成屬於自己的東西,甚至調整現有系統的細節。...

View Article

原子習慣: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運動)。

現代人常見的狀況就是缺乏「活動」,肌肉在長時間沒有使用的情況下(甚至處於伸展拉長的狀態,如臀部),肌肉逐漸無力,若再加上年紀增長,無力再加上肌肉流失,情況更加惡化。除了進行肌力訓練之外,山姆會建議學員平常要多動,如走路、騎自行車、爬樓梯等,但這樣的建議似乎不夠具體,而看了《原子習慣》這本書之後,覺得可以更進一步的具體化,書上有一句話: 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

View Article

調整技術,時間點很重要,不要輕易調技術。

在「革命性1×20 RM肌力訓練計劃與週期訓練理論及設計」講座中有提到關於「調整技術」,《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這本書上的第五章「心理動作控制」也提供一樣的概念:...

View Article

原子習慣:把「必須」改掉成「可以」

這位學員在上課時,教練問他ok嗎?他會回答「可以!」這讓山姆想起《原子習慣》書上寫的一段內容: 現在,把兩個字改掉看看:不是「必須」,而是「可以」。你可以早起上班,你可以為了生意打了一通業務拜訪電話,你可以為家人準備晚餐。只要改變兩個字,就讓你用不同方式看待每件事;原本被你發現為負擔的行為,如成成了機會。...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專業分享] 關於三分之一的重量,登山嚮導風險

接續上一篇「常見的負重爬山訓練」,這篇主題是「關於三分之一的重量,嚮導風險」: 單從問題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嚮導揹超出自身體重三分之一,風險是高的。 而作為「職業」的工作者,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管理」或「對抗」風險,促使自己與隊伍處在低風險。...

View Article

排球運動項目:屈髖爆發力的藥球進階設計分享

該內容受密碼保護。請在下方輸入你的密碼檢視: 密碼:

View Article


原子習慣之動機儀式:熱身儀式

訓練前的熱身儀式很重要,先來分享《原子習慣》書上提到「動機儀式」,第160頁: 運動員用類似的策略讓自己進入狀態。在我的棒球生涯中,我發展出一套在賽前拉筋與傳接球的特定儀式。整個過程大概十分鐘,而我每場比賽之前都會照著同樣的方法做。這個儀式幫助我熱身,但更重要的是,它把我放進正確的心理狀態。我開始把這套賽前儀式與競爭和專注的感覺連在一起,就算本來不特別積極,等到整套儀式做完,我就會進入「比賽模式」。...

View Article

[廣播] 下背疼痛怎麼辦?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講座] 預防膝蓋疼痛的方法與肌力訓練計劃

除了下背疼痛之外,許多人也深受膝蓋疼痛(跑者膝、ITBS等)之苦,尤其是跑步、自行車及爬山族群,以山姆曾參加過的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為例,當時我們參加全馬,到比賽後半段時,發現不少人都開始「跛腳」,膝蓋出現不適的情況,有的人已經戴了護膝、貼紮及髕骨帶,但膝蓋還是不舒服。爬山,我自己也曾遇到ITBS(下方有我的疼痛經歷分享),也曾遇到學員有膝蓋不適的問題。...

View Article

負重伏地挺身84磅負重背心10下(節奏50)

伏地挺身負重50%體重進行10下是去年所設定的目標,去年覺得問題卡在手腕(小肌群),而因為好奇心所以從去年開始將「棒鈴繞頸」當作是每次訓練必練的上肢肌力動作,覺得握力與腕關節穩定都有明顯的進步,以1×20的訓練計劃又跑了一次週期後,昨天內訓進行伏地挺身測試,節奏是1分鐘50拍,意外的做完84磅負重伏地挺身10下,真是興奮。 棒鈴經典動作 360°(棒鈴繞頸):改善肩關節及胸椎活動度...

View Article

土耳其起立36公斤

延續《目標:土耳其起立50%體重》,之前土耳其起立的紀錄在32公斤,當時想挑戰36公斤,主要問題是預備姿勢時,手臂沒辦法撐住36公斤,最近一個1×20的 訓練計畫將部分重點放在加強上肢,像是伏地挺身、吊環伏地挺身、棒鈴繞頸、地雷管上推、地雷管上推維持,同時也漸進安排壺鈴風車、土耳其坐下等。...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189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